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7月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霍耀武在调整盔帽上的配饰。 本文照片均由记者 仵永杰摄
衣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独特的文化。我国戏曲剧种多样、流派纷呈,基于其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的特征,戏曲人物所戴的盔帽不断被艺术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随着戏曲的流行,为“角儿”穿衣戴帽的工作成为职业——箱倌。
演员们穿戴上剧装,或文质彬彬、或亭亭玉立、或威风凛凛……今天,在“好戏”开演之前,让我们先到后台,一探“扮戏”之妙。
霍耀武今年38岁,西安市鄠邑区人,是戏剧盔帽制作及箱倌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人称“盔头武”。
7月10日,在霍耀武经营的盔头武戏剧用品工作室,他和学生正在修复一顶古旧的秦腔凤冠。工作室里,夫子盔、凤冠、纱帽、王帽、九龙冠等盔帽一应俱全。这些盔帽大多以金色或银色为底色,蓝色点缀其中,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置身其中,记者恍若听见锣鼓声起,看见剧中人款款走来。
霍耀武介绍,盔帽分为冠、帽、盔、巾,根据制作工艺又分为硬盔和软帽。制作硬盔主要用到牛皮纸、丝绸、麻纸、骨胶、金银箔等,包括刻活、掐丝、沥粉、贴金银箔、点绸等多道工序。
“首先,要将牛皮纸刻成花鸟、龙凤等纹样。然后,在刻成的纸样上加上纱网,起到支撑和美化的作用。再用骨胶将裹上麻纸的铁丝与纸样黏合,在帽口等重要位置还要用铁丝进行固定。”霍耀武介绍。
沥粉是制作盔帽时最考验技术的一道工序。将骨胶等材料混合装进粉包,通过手掌挤压和移动,让粉印在盔帽的花纹上呈现出立体感。然后,为盔帽贴上金银箔并点缀上丝绸。最后,将提前制作好的绒球、珠子等配饰加上,一顶精致的盔帽就做成了。
干一行,钻一行。为了做出更多精美的盔帽,霍耀武还收藏了一批古旧剧装,搜集了200多种老盔帽、配饰及纹样。
霍耀武不仅对盔帽制作颇有研究,还熟知各类剧装、盔帽和髯口的穿戴技巧。他会在剧团人手紧张时,协助演员穿衣戴帽,算是一位“编外”的箱倌。
7月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秦腔演员郭楠楠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赶在《汉津口》开演前,霍耀武到达剧场后台,调整“关羽”要戴的夫子盔。“戴盔帽时,既要保证演员舒适,又要保证帽子牢固不掉落。”霍耀武介绍。
做箱倌,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熟悉剧目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身份。演出前,箱倌要检查剧装、修补更换损坏的配饰,并帮演员穿戴整齐,保证衣帽松紧合适。
西安易俗社造型服装设计师尚群涵今年30岁,是陕西戏曲界年轻的箱倌之一。2014年,尚群涵跟随北京京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专业人士学习服装管理、造型设计,后进入西安易俗社工作。
剧场后台是尚群涵工作的主要区域。每场演出前,他都提前来到后台,将演出要用到的长靠、箭衣仔细检查并叠放整齐。若发现破损,他就立刻踩缝纫机进行修补。
演出期间,快速为演员换剧装最为吃力。比如,在西安易俗社排演的传统剧目《金沙滩》中,《困山》一折结束后,9位演员要在不到10分钟内换上长靠和盔帽。每到这个节骨眼,尚群涵就早早候在下场口。
“演员上台后,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体的穿戴。演员穿戴要坚持‘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预期。快速换剧装对观众会形成视觉冲击。”尚群涵说。
经过长期积累和学习,尚群涵的技艺越来越熟练。近年来,他参与了西安易俗社《白蛇传》《昭君行》《程婴救孤》《滚烫的年华》《劳模刘西有》等剧目角色的服装造型设计工作。
今年只有23岁的他学习盔帽制作已有5年。他的一组盔帽作品白七星额子、黑七星额子、老旦帅盔,在第六届陕西省舞台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二等奖。
2019年,武嘉鑫跟随霍耀武学习盔帽制作技艺。“制作盔帽与戏曲行联系紧密,我非常喜欢。”武嘉鑫说。
戏曲行半岛综合体育官方入口,没有一项活儿是不受苦的。武嘉鑫学习盔帽制作的第一个步骤“刻活”时,不时会被刻刀划伤手指。用烙铁时,手还会被烫出水泡。为了练习“掐丝”,他用过的铁丝估计已经超过50公斤。
不过,这点小伤对武嘉鑫来说不值一提。从小入戏曲行,他每天练习基本功,早已“刀枪不入”。
武嘉鑫虽然年轻,对传统工艺却非常推崇。“就拿做盔帽常用的骨胶来说,相比化学胶水,骨胶更为实用。传统的手工刻纸相比激光刻纸更为细致,做成的盔帽也会更加精巧。”他说。
经过几年的学习,武嘉鑫的手艺越来越好半岛综合体育官方入口,同事朋友纷纷请他做盔帽。2022年底,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他专门成立了盔帽制作工作室。
如今,“国潮”风吹遍大江南北,沉睡的技艺被激活,更多的年轻人被非遗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技艺传承好、保护好。对于盔帽制作技艺的保护,相关专家建议,要尽快将传统盔帽原物及纹样进行分类整理,请老一辈箱倌口述戏班穿戴规矩,开办盔帽制作及管理技艺培训班,并将研究成果编撰出版。
盔帽是戏曲角色所戴各种冠帽的总称,戏剧盔帽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然而,一般人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盔帽的制作工艺。让类似这样常人很难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的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是我们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让非遗焕发活力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作为非遗传承人,切忌故步自封,要积极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将非遗引入校园、社区和街道,开展系列活动,将非遗与教学、社区文化生活等有机结合。再次,相关文创企业可通过创新载体、打造品牌等方式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比如,具有交互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川剧变脸玩偶,就是以川剧特技变脸为基础打造的网红玩具,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
此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非遗项目中汲取经验进行产品设计和文艺创作半岛综合体育官方入口。例如,国产动画电影在设计人物造型、动作及意境营造等时,可以借鉴戏曲行业的造型设计和表演技巧;影视剧作曲中,民歌是一个宝贵的素材库;在建筑领域,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现代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经验……如此借鉴,也是一种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的有效方式。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我们期待,通过更多更好的创意和载体,让非遗在当下继续大放异彩。
最让韩小利难忘的,是1994年在电影《大话西游》剧组为“紫霞仙子”做凤冠。那顶凤冠是以秦腔盔帽七星额子为基础,借鉴秦腔盔帽凤冠的样式做成的。
不过,为“紫霞仙子”做凤冠只是“小插曲”。平时,韩小利就坚守在西安市西大街附近建华东巷的小屋内,为戏台上的各类角色做盔帽。
他的小屋背阴,不太见光。为此,他每次会将盔帽拿到室外的小巷子,仔细检查配饰。7月6日,记者见到韩小利时,他正在为一顶“王帽”加装绒球和珠子。他手里的“王帽”上有11条“龙”,立的、坐的、行的……各不相同。轻轻一晃,珠子颤动起来,窸窣作响。阳光下,“王帽”金光闪闪。
“阳光是盔帽最好的推销员。”韩小利说,每逢有人来验货,他一定要把盔帽拿到室外。
韩小利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父亲韩炳杰学习这门技艺的。“最开始,我学做盔帽是为了有个挣钱的手艺,但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手艺也越来越好。”韩小利和记者分享起他的心得,“盔帽要保证美观大方、佩戴起来牢靠舒适。做盔帽,要长期关注演员表演,还要和演员定期交流。”
韩小利的小屋“藏”在巷子深处,连一块小招牌也没有。但行内人隔三岔五就来这里置办行头,大多知道准确位置。现在,慕名来找韩小利做盔帽的演员越来越多,韩小利已经成为秦腔名角的“御用”盔帽制作师。
名气越来越大,他却更加谨慎。售出盔帽后,他会经常去剧团看看盔帽的使用状况,让演员提意见,再根据演员反馈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改进。“制作盔帽要贴近历史现实和人物身份。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会去博物馆学习,汲取创作灵感。”他说。(记者 仵永杰采写/整理)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